泸州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泸州古称江阳。在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蜀,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据里耶秦简资料载,江阳县在秦代即已存在(不迟于公元前208年),西汉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置犍为郡,领有江阳县。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民国24年(1935年)设置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泸县解放,泸州先后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地级)、泸州专区专员公署(地级),泸州市(川南行署辖、地辖)所在地。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原宜宾地区的泸县、纳溪、合江县划归泸州市。1985年6月4日,国务院批准将宜宾地区的叙永、古蔺县划归泸州市管辖。1995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复泸州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设立泸州市纳溪区、龙马潭区。
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远取泸水以为名”,“泸州”作为地名沿袭至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泸州雨坛彩龙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3日,古蔺花灯和合江县的先市酱油酿造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3项。14个“非遗”基地入选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
【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9年年底,泸州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2处,分别是:明代泸州大曲老窖池、明代泸县龙脑桥、宋代泸县宋墓、清代叙永春秋祠、清代况场朱德故居、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江阳区、龙马潭区)、南宋报恩塔(江阳区)、玉蟾山摩崖造像(泸县)、泸县龙桥群、罗盘嘴墓群(泸县)、泸县屈氏庄园、神臂城遗址(合江)、合江崖墓群、尧坝镇古建筑群(合江)、清凉洞摩崖造像(叙永)、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茶马古道(泸州段)16处,以及2019年新增的泸县圆通寺、福宝古建筑群、奇峰渡槽、洞窝水电站、红军长征过石厢子旧址、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
【风景名胜】泸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富集,形成了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长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游资源。全市有国家级旅游景区34家,其中AAAA级景区12家、AAA级景区9家、AA级景区13家。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叙永县画稿溪自然保护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合江县佛宝森林公园;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个:泸州市泸顺起义旧址、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叙永县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有星级旅游饭店1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7家;旅行社33家,其中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