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成就 强劲跃升
——2020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7.2亿元,比上年增长4.2%,总量居全省第6位,增速居全省第5位;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62.7亿元,比上年增长5.2%,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增速居全省第7位;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8%,增速居全省第6位……
2020年,泸州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招商招大商、大抓政策抓大政策取得一份亮眼的榜单。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2020年,泸州市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以上这份亮眼的榜单,是全市上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暴雨洪涝灾害、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招商招大商、大抓政策抓大政策取得的。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
2020年,长江六桥及连接线工程一天一个新模样,主桥已经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起于城南机场路,穿越城西组团,在江阳区康城路止于马屋基立交,接沱江六桥及连接线工程到达龙马潭区蜀泸大道,以快速通道的名义加快建设,长江六桥及连接线工程将把城南、城西和城北连为一体。
经济发展如同盖高楼,项目就是“顶梁柱”。2020年,泸州市的做法是大抓项目抓大项目。
如何“大抓”,又怎样“抓大”?泸州市以行动作诠释。
首先,体现在规模之大。
2020年,泸州市深入实施293个市级重点项目,囊括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保、民生及社会事业等不同类别,总投资7152亿元。市级重点项目中,泸州市精选了55个20亿级、50亿级、100亿级的项目作为市级重大项目,总投资5414.1亿元,突出大项目支撑大发展。
其次,体现在力度之强。
市级部门、各区县、各园区、两江新城提升市场资源配置力、企业市场主体力、党政环境服务力,围绕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和市场新需求,聚焦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细化抓量化抓责任具体化,推动项目投资工作形成建成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加快开工一批、分析论证储备一批“四个一批”的良性循环。
再次,体现在结构之优。
泸州市对产业项目“情有独钟”:2020年的293个市级重点项目中,产业类项目115个、总投资410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10.5亿元,其项目个数、总投资额、年度计划投资额分别占全市重点项目个数、总投资额、年度计划投资额的39.2%、57.4%、70.9%。
第四,体现在速度之快。
市发展改革委重点项目建设科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293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72.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7%。其中,55个20亿级、50亿级、100亿级的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26.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7.7%。
第五,体现在后劲之足。
2020年,泸州市实施8个3年内投资10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总投资166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047亿元,再造一个泸州工业总量;新增年税收476亿元,是2019年泸州税收总量的1.62倍;新增年利润438亿元,是2019年泸州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的2.47倍。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电容器是储存电荷的容器,可以说是电子设备最基础的必需品。”近日,在泸州国家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工人刘文芳在圣融达电容器生产基地项目生产线上忙个不停。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5亿元,分两期建设电容器生产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总投资超100亿元的以镀膜拉膜为上游和电气通信为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集群,年产值可达200亿元。
环境就是吸引力,更是生产力
成功与世界500强企业牵手合作
目前,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泸州国家高新区(古蔺)异地扶贫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智通机器人、成都施能、宁波乐惠等项目在陆续入住,助力泸州发展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建成后预计将为古蔺县老百姓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
做大经济规模、做优投资效益、做足发展后劲,招商引资是不二之选。2020年,大招商招大商,成为泸州的大事情。
自身要发光,才有“群鱼吻珠”效应。2020年,泸州花大力气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生产经营环境、要素保障环境、政务服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成功创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顺利通过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经拥有7大制造业园区、7所普通高校、7家三甲医疗卫生机构、6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广阔的发展舞台,已经在川渝滇黔结合部形成。
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泸州有不少外向型企业,为了提高其资金周转效率,泸州税务机关在进行出口退税时,一改传统管理模式,把事后核查改为事前、事中核查,税务工作人员每周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抽查企业生产各环节数据,及时将抽查结果进行比对,“当企业完成出口后,已打好‘提前量’的税务机关,就能在企业申请时马上审批并办理出口退税。”泸州市驰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詹友林说。
环境就是吸引力,更是生产力。2020年,泸州成功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和恒力集团牵手合作,分别于当年3月、4月开建百亿级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项目和百亿级恒力(泸州)产业园项目。现在两个项目可圈可点。前者,已于2020年6月22日生产出第一台“泸州造”长城电脑,其生产线目前能日产“泸州造”电脑1000台,产品可覆盖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泸州速度”在为全国贡献泸州力量。后者,其纺丝项目一期已实现一根丝到一匹布生产工艺全过程贯通。
更为惊喜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进军泸州,实现了泸州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转变。2020年6月22日,在“泸州造”长城电脑下线仪式上,中国长城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唯一一家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为核心主业的专业子集团)的40余家上下游生态合作伙伴表达了投资泸州的期待。目前,泸州已经集聚电子信息企业260多家,产品覆盖软件服务、终端产品设计、元器件制造和整机生产。
机遇是流动的资源,也有保质期
抓住一次机遇,就可能实现一次新的跨越
有时候,机遇比黄金更值钱。对于机遇,泸州决策者认为,机遇是流动的资源,也有保质期,错失一次机遇,就可能错过一个发展周期,抓住一次机遇,就可能实现一次新的跨越。
2020年,泸州大抓政策抓大政策,绝不让机遇从“指尖溜走”。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1月1日起实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在“限制类”产业中删除了“白酒生产线”,意味着酒业不再是国家限制类产业。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白酒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机遇。
作为世界上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最佳原产地唯一叠合区,泸州2020年立足优势,坚持品质为王、守正创新,大力实施品种调整、品质提升、品牌培育“三品战略”和全产业链发展、企业整合发展、园区集群发展、核心品牌发展、质量安全发展“五大行动”,一揽子举措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30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泸州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泸州”称号。这个称号的认定报告指出,泸州白酒产区规模大,一园多区、全域发展,产量占白酒各产区生产总量的15%。更好的消息是,2020年,全市酒类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008.4亿元,实现税金100.43亿元,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完成营业收入1005亿元,泸州成功实现“千亿白酒产业、百亿酒税”和“千亿酒业园区”发展目标。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这个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面前,作为四川南向毗邻重庆的地级市之一,泸州以主动的姿态作答,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平台建设、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向成渝双城发展、双向发展的态势,联动川南渝西兄弟城市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
2020年2月,泸州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等7个专项推进组,由相关市领导牵头,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班参与工作,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贯通的运行机制。2020年7月,市委八届九次全会谋划了泸州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着力重点。“融圈”,泸州要加快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区域医药健康中心、跨行政区组团发展模式的融合发展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区、内陆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高位推动,以产业合作为代表的泸州“融圈”成果与日俱增。
纳溪区引进重庆江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可降解食品级新型材料项目,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吸管,不仅可降解,还可以吃;泸州容大智能变速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无级自动变速器有50%的零部件来自重庆,其90%的成品又销往重庆,为当地的东风小康、长安欧尚等车企做配套服务;中国四川泸州港务·荣昌无水港设立后,荣昌区的外向型企业借助四川第一大水港——泸州港“通江达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第八届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中国(泸州)第五届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成为四川、重庆不少企业的“吸金”平台……